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38381.html带北鼻看医生的过程就像特务出任务,可能发生各式各样的状况,比如:太紧张把宝贝的症状忘光光、宝贝哭闹不配合检查、忘记向医生确认是否要回诊…等。我们请专业儿科医生拟订战略手册,让爸妈即使碰到突发状况,也能顺利达成任务!
如何医院看病?
按照医疗院所分级制度,小病到诊所看,医院看,除非孩子出现失去活力、精神萎靡、合并抽筋或痉挛、饮食异常的状况超过5天以上,否则到一般诊所就诊即可。
怎么确定要挂哪一科?无法判断症状怎么办?
孩子出生后,最好在住家附近的儿科诊所找一位医生,让孩子固定给医生看诊。医院看诊却无法确定科别,可先至普通儿科就诊,儿科医师会视情况决定是否转诊。
带北鼻看诊要带什么?
基本用品
带孩子就医前应准备儿童健康手册、儿童口罩及安抚玩具或被巾。若孩子没有肠胃症状,还可以带奶粉、辅食或饼干,以免孩子在候诊过程中饿肚子。如果孩子出现肠胃炎、呕吐、可能需要住院等三种情况其中一种,记得带1~2套替换衣裤。0~1岁婴儿须带尿布、纱布衣,1~2岁幼儿须带易于穿脱的衣裤。
目前服用的药物或用药记录
医院所就诊,最好备齐之前看病的药袋,并向医生说明孩子服用不同药物的反应。如果孩子服用某些药物有过敏现象,应告知医生,并清楚说明孩子过敏时的症状,这样医生才能根据过敏的严重度决定用药类别。怕忘记孩子对哪些药物过敏,可以写下来贴在体检本、病历本上。
先前就医病历
若孩子患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或慢性疾病(如癫痫),除了携带孩子平常吃的药物,相关诊断证明、病历、病史简介也要一併带在身上以便医生查询。特别是平常在A医院追踪却在B医院看诊的人。
看诊前要做什么准备?
确实观察并记录孩子的症状,必要时可拍成视频
到一般儿科就诊,医生通常会问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有无咳嗽、流鼻水、打喷嚏、起疹子、吐或拉,以及体温变化、胃口好坏、排便次数等。虽然孩子可能只有其中几项症状,但综合说明有助医生了解病情。叙述时应个别说明症状发生的时间、频率、出现时机、严重程度及表现;使用具体客观的明确词汇,比如体温38.5度、咳到喘不过气、一小时吐3次,避免用很严重、吐得很厉害…等模糊的形容词。如果孩子出现与平常状态不同的其他症状,如抽筋、晕倒、冒冷汗、尿量变少…等,也要一并和医生说明。若某些症状难以用言语描述,最好提供照片或影片辅助说明。
因为主要照顾者最清楚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平日由保姆或婆妈带,就诊时应请她们协同到院陈述病情。如主要照顾者不克前来,家长带孩子就诊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病情,辅助诊断病情。
记录哺乳/喂奶量和大小便次数
若孩子出现吐或拉的症状,1岁以下婴儿须记录哺乳/喂奶量和大小便次数;1岁以上幼儿须记录进食量(是否减少、减少比例)和大小便次数。
写下要询问医生的问题
小孩生病,父母难免手忙脚乱。写下要问的问题可以预防有些问题忘了问或被遗漏,也可以避免在看诊后又回到诊间询问,造成医生和其他病人的困扰。家长可以把想到的问题先写在小手册或笔记本上,如患疾病类型?如何治疗(是否需要吃药、打针、打点滴,要做的检查项目及喂药方式)?如何照顾?在家观察的重点?何时需要紧急就医或急诊?是否需要追踪?如果有时间,甚至可以记录孩子每天在不同时间的体温、症状供医师参考。
替孩子更换宽松衣物
由于看诊都会拉起衣服听心跳,最好替孩子更换方便穿脱的衣裤以便检查。
预先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
过去看医生曾有童年负面经验(Adversechildhoodexperiences,ACEs)的孩子特别容易在看诊时因为害怕而哭闹。建议父母平常在家多和孩子玩看医生的游戏,利用角色扮演(如穿白袍、使用玩具听诊器)的方式配合阅读相关绘本;看诊前以游戏方式演练待会可能会做的检查,帮助孩子事先做好心理准备,降低看诊时焦虑不安的情绪。
如何配合医生检查?
固定姿势,防止孩子胡乱扭动
小小孩看诊难免会动来动去。为免影响医生诊断,看诊时应固定孩子的姿势,防止孩子胡乱扭动。小婴儿头颈较软,看诊时应固定头颈、将其他身体部位环抱在胸前。幼儿应抱坐在膝盖上增加安全感;检查呼吸道时一手固定孩子的前胸与双臂,一手扶住前额,轻轻将孩子的头往后仰;检查胸部时确保孩子的背靠在自己身上;检查背部时将孩子翻过来跨坐在大腿上,视情况与另一人协同合作固定孩子的手脚。
除了固定孩子姿势、辅助医护人员确实检查,看诊过程中也应尽量安抚孩子的情绪,以免孩子哭闹干扰胸腔听诊。就诊时最好请亲友陪同,以免孩子因为医护人员介入而不安、焦躁。
适时安抚孩子,避免恐吓或威胁
有些家长会在就医时恐吓孩子不乖就叫医生叔叔给你打乖乖针或者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起来。但这些恐吓、威胁的言语只会深化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越来越害怕看医生。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告知等下要做的检查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比方在打针、抽血前说等下叔叔阿姨会在手上擦凉凉,再帮你看血里面有没有虫虫、如果不舒服可以捏马麻的手,尽量描述可能会有的感受。若孩子仍惊恐哭泣,可以拿孩子平常有兴趣或惯用的安抚物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自己不要过度紧张
家长在诊间常出现的举动包括一直打断医生说话、争相发言(陪诊者超过一位以上)、讲话没有重点、歇斯底里、紧张地喃喃自语等。看诊时应由主要照顾者回答医师的问题,先配合医生问诊及检查,最后再提出问题。若担心孩子状况,可与医护人员沟通。沟通时态度要保持冷静,以免紧张情绪感染孩子,让孩子的情绪连带产生波动。
如何把握问诊时间和医生做有效沟通?
如实告知病情,不夸大或隐藏
叙述病况须包含人、事、时、地、物。尚未确诊前不应过度夸大孩子的症状,比如把感冒说成流感,以免影响医师判断病情。
避免喧宾夺主干扰诊断
虽然现代网络资讯发达,但要避免对网路上的片面之词信以为真,或用网络资讯为孩子诊断病情。举例来说,孩子的眼睛、嘴巴不自主抽动大多只是单纯的抽搐(Tics),这种间歇出现的小动作一般被认定是一种习惯性或神经质的表现,并不一定会演变成妥瑞氏症。
问清楚护理方式及回家后的观察重点
这里以孩子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和肠胃炎为例提供护理方式及观察重点。在护理的部分,呼吸道疾病应仔细清洁家庭内外环境、出入公共场合替孩子配戴口罩、清理完孩子的口鼻分泌物彻底洗手。肠胃炎应小心清理孩子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清理完彻底洗手;孩子周遭的使用物品须充分消*。
在观察的部分,呼吸道疾病须观察发烧频率及温度,退烧后呼吸是否仍急促、费力。肠胃炎一样要观察发烧的频率及温度,另外还要观察进食及排泄量、是否排出血丝便或绿色的黏液便、是否呕出*绿色胆汁。
问清楚何种情况需要回诊或送急诊
虽然看诊时医师会针对孩子当下情况进行诊断与处置,但病情随时可能会变化。所以若医生要求回诊检查,或在家护理时发现宝宝不对劲、用药后病情仍无改善,就要回诊做进一步检查。
需要回诊的情况有服药无效、病程拉长、活动力降低、精神状态变差、体重变轻、食欲不振以及明显的行为差异(如原本活泼好动突然变安静)。需要送急诊的情况则包括高烧不退、突然痉孪(如眼睛上吊、肢体抽筋抖动)、意识昏迷、呼吸困难急促甚至喘不过气、脸色发绀…等。
什么情况需要持续追踪?
需要持续追踪的疾病通常会用到特效药。以抗生素为例,医生会定期观察抗生素的使用情形、检视症状是否完全根除再评估是否继续用药。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疾病需要长期追踪,比方癫痫患者就需要透过吃药控制,定期回诊报告身体状况。
进诊间前
测量身高、体重、体温;婴儿量头围
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的目的是评估孩子的营养状况,检查成长曲线是否异常,并根据体重决定开药剂量。量体温的目的则是确认孩子目前的身体状况,有无发烧或体温过低,对于研判病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进入诊间
检查胸腔、腹部、耳朵、口腔
胸腔检查包括观察心肺状况、心跳次数与频率是否正常、心脏有无杂音、呼吸有无痰音或异常音、是否有呼吸次数加快的情形、有无胸凹…等。腹部检查包括是否肝脾肿大、肠音是否过快过慢。耳朵检查主要是看耳道是否有异常分泌物、耳膜是否红肿、耳内是否发炎、溃疡。口腔检查是看喉咙有无红肿、水泡或脓包;有无发炎或溃疡和扁桃腺的情况。另外医生也会检查孩子的头颈、身体有无疹子或肿大等异常,经过综和判断决定治疗方式,以及是否进一步检查。
出诊间后
照X光、心电图
X光可以检查心肺大小是否正常、心肺是否发炎、骨头是否异常。如果孩子呼吸时感到不适、肠胃严重不适,服药也无法改善,即需用X光检查。胸痛、胸闷、心悸、怀疑心律不整则需要做心电图检查。
验血
验血可以检查出过敏原、过敏指数、病*感染和肝肾功能。*疸宝宝可以通过验血检查肝脏是否出问题。
收集尿液、粪便
需要采集尿液检体的情况包括尿液有异味或伴随分泌物、1岁以下婴儿发烧。需要采集粪便检体的情况主要是肠胃炎腹泻。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可在就诊前采集孩子新鲜的尿液、粪便,看诊时询问医生是否送验。
收集伤口、皮肤或耳朵分泌物
需要采集伤口、皮肤分泌物的情况包括开刀缝线的分泌物变浓变*、开刀缝线周遭皮肤红肿发炎、怀疑蜂窝性组织炎。中耳炎或耳朵不正常化脓则须採集耳朵分泌物。
如何让孩子乖乖吃药?
喂药前须先确认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次数与时间。若药袋上没有明确说明服药时间在饭前或饭后,建议在饭前喂药,以免孩子因为不喜欢药物的味道将药物和餐食一并吐出。帮婴儿喂药可以利用奶嘴式或吸管式喂药器。若孩子排斥药物的味道,1岁以下婴儿可在药粉中添加少量葡萄糖、果糖糖浆或搭配果汁;1岁以上幼儿可搭配果汁或视情况使用蜂蜜,但蜂蜜的量不要多。喂药时若要搭配果汁,最好不要用柠檬汁、柳橙汁、葡萄柚汁等酸果汁,酸果汁会影响药物作用的酸硷值进而降低药效。建议家长可以考虑苹果汁、葡萄汁或梨子汁。
若孩子极度抗拒吃药,可与医生讨论,先给孩子服用一定要吃的重点药物(如抗生素),其他症状治疗药物(如止咳化痰)视情况给予。如果孩子一吃药就吐光光,可以考虑下一餐再喂或补喂。但记得补喂最多只能一次,否则可能会有药物过量的风险。
可以把药放进奶瓶中吗?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乖乖吃药会把药放进奶中,但这种作法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奶会干扰药物在胃里面的吸收,其次奶是1岁以下宝宝的主食,当奶的味道改变,孩子未来有可能排斥喝奶。奶和药物的服用时间最好间隔半小时。
如何评估治疗效果?
若孩子的症状明显改善、病程进展与医生评估吻合、进食品质与份量恢复正常、活动力变好、晚上睡得安稳,代表病已经好得差不多。如医生交代复诊,可以复诊检查排除病兆,让医病双方都安心。若孩子的表现不符合病程,比如玫瑰疹3天后仍未退烧、发疹;或呼吸道感染经过3~5天仍持续咳嗽、流鼻水,就要尽快复诊检查。
在家护理的准则?
遵守医嘱,不任意改变用药剂量或喂药次数,更不要自行停药。
每种药物皆有其药性,医生会根据药性与病情需求在开处方时决定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次数,家长应详读药袋指示给孩子服用。领药后有疑问最好立即与医生或药师问清楚用法。有些症状治疗药物(如止咳、化痰、止泻)症状缓解即可停药。有些固定疗程药物(如抗生素、类固醇)则不可贸然停药或任意更改喂药时间与次数。
如果孩子吃完退烧药没有明显降温,千万不要连续喂第二包,以免引发体温过低、影响代谢甚至血糖下降的风险。没吃完的药最好交由药局回收处理。兄弟姐妹的药不能互用。
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身处的客观环境也不一样,亲友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是绝对,对孩子做任何治疗前必须先询问医生,不要轻易尝试未经检验的中药或未经实证医学检验、名称不明的保健食品。如要服用保健食品,幼儿维生素、鱼油、益生菌相对比较安全,但使用前仍须询问医生,确认与治疗药物不会产生冲突。
孩子咳嗽、流鼻涕可以看一般的耳鼻喉科吗?
只要孩子的年纪在18岁以下,都建议到小儿科就诊,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儿科医生比较清楚孩子应该转诊到哪一个次专科,可以降低延误就诊的风险,且儿科医生在看诊的同时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