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过程中,宝妈们在遇到孩子不舒服的时候,便忧心忡忡。
正值秋季,宝宝腹泻的情况时常发生。最常见的单纯腹泻拉肚子这个问题,由于家长们担心会拉脱水了,所以首先考虑的是吃止泻药,还有的要打消炎针。
但总是反反复复搞不定,最后造成孩子消瘦、营养不良、疳积的大有人在。
随着近几年中医药文化的普及,许多家长,开始尝试用中药调理孩子身体。但是苦于中药口感不好,孩子难以下咽。
壹
良药不再苦口
如何让良药不再苦口?让幼小的宝宝也用上中药?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穴位敷贴调理方法。在此给各位家长们分享一下,贴肚脐调理小儿常见各种腹泻的方法。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希望中医文化从家长学起,健康养生从娃娃抓起!
贰
神奇的肚脐
肚脐,也称为神阙穴。神,元神,元气。阙,宫阙,出入处。
人在出生前,通过脐带与母体相连,作为元神的物质精微靠脐带血输入体内,因此,脐带便是孕育生命的门户。
人出生后,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脱落,形成凹陷,被称为脐。该穴位于脐中,当元神输入之处。
此穴当元神之门户,故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
加之穴位于腹之中部,下焦之枢纽,又邻近胃与大小肠,所以该穴还能健脾胃、理肠止泻。
除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外,还可治腹泻,腹痛,脱肛等症。本穴禁针,可艾灸,中药外敷及隔盐灸,隔药灸等。
选择此处,为孩子贴敷中药调理,因其为孩子的先天生命的通道。小儿在生长中,此处还未完全关闭,具有很好的透药性和传导性。在此处施治,有事半功倍之效。
叁
外治也需辨证
我们知道,中医调病在于辨证论治。在传统医学中把腹泻分成常见的湿热型、风寒型、伤食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五种类型。
所以遇到宝宝腹泻拉肚子,还要略加辨别,分清什么原因造成的,根据类型进行调理才能事半功倍。
1、湿热型:
泻下稀薄,水份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舌苔*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丸。
2、风寒型:
大便稀薄泡沫多,色淡,臭味少,有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此型多见于风寒感冒后期或秋季腹泻的早期。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丸。
3、伤食型:
哭闹不安、腹胀、腹痛、大便酸臭、食欲减退伴口臭。多见于腹泻并伴有消化不良的宝宝。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丸。
4、脾虚型:
久泻不愈,面色萎*,食欲减少,大便稀薄伴不消化块物。多见于体质消瘦虚弱或各种腹泻后期不愈的宝宝。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丸。
5、脾肾阳虚型:
久泻不止,便质清稀,完谷不化,病程缠绵不愈,甚或脱肛。面色恍白,精神萎靡,肢冷畏寒,纳呆,消瘦,睡卧露睛。
治法:补脾温肾。
方药:附子理中丸。
肆
明明白白来保健
上述药物,皆为非处方药,且为中成药,安全有效,便于保存使用,各地药店均易于购买。
使用时将药丸,大密丸者,用一丸直接捏扁平,若为小水丸每样取30粒,如果是浓缩丸每样则取10粒。
把大药丸捏扁平放于穴位空贴的小圆框内,然后贴于脐部。若为小丸则把小丸压碎蜜调成糊状放于穴位空贴的小圆框中,压严,然后贴于脐部。
敷贴时长一般为一次6小时,婴幼儿一次敷贴在3小时左右,未好转可间隔四小时左右,再行贴敷。
实操过程中的几点注意:
第一.居家宝宝腹泻,应先根据以上所列证型,进行辨别属于哪种证型,再行选择方药。
第二.在宝宝生病过程中,针对轻重缓急,年龄大小,自愈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所用中成药量,以上所列用量,为一岁左右中、轻病情的用量。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第三.家长在穴位贴敷时,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过敏情况,由于咱们用的都是可内服的中成药基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首次贴敷尽量时间短一些,如果胶布附近红痒,是孩子对胶布过敏,可用纯中药之药膏婴宝以止痒,也可以用纱布绑带的方式代替。
如果是中间药饼接触处红痒,是对药物过敏,应停止使用,或把药膏和干稠些再试试看。
第四.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动、发育迅速”,一旦生病,因其“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做为家长应理智的对待孩子的病情,大可不必“过度医疗”。
第五.居家之中,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做到起居有常,注意气候变化时的护理,避免过热和受凉。
第六.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有节,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教育患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第六.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或小儿有病时断奶。添加辅食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防止饮食结构突然改变。
第七.家长平时要多留意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注重孩子情绪的舒畅。并加强体育锻炼,使脾旺而不受邪,达到心身并调的目的。
家长是小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居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长辈们应以身作则,努力协调家庭气氛,给孩子们的成长创造和谐环境。
为人父母不知医为不慈,在共创大健康的时代里,家长应与时俱进,多学习传统医学知识,了解小儿生理、病理规律,认识腹泻的性质,注意预防,及时调理,切勿滥用抗生素,避免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后患。
注:
1.小儿腹泻,吐呕,有脱水症状者,医院治疗。
2.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显者,及时请专科医师诊疗。
3.上面病证治疗所涉及的方药,请在临床中医执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文
李宝生
编辑
素素
排版校对
致淳
记得右下角点赞+在看↓↓↓
推荐阅读
紫尘阁《每周一药》——13.石膏
想要“望子*”“望女成凤”,你必须要知道的育儿窍诀在这里
为了亿万家庭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