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蔡晧东,医院退休主任医师,现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主编,在传染病、肝病临床战线上奋斗40余年,曾参与霍乱、乙脑、流感,以及年非典等疫情的一线诊治工作。
截至2月3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确诊病例例,现有重症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现有疑似病例例。截至2月3日16时,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例,其中死亡1例,出院12例。
插画署名:都晓杰、都颖心
相较于春节前,节后的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那么,关于新型冠状病*的防控知识,我们还有哪些关键信息应该了解呢?
(1)无症状感染者为何还能传播病*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人群免疫力,则可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源是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感染了细菌、病*等病原体,并能把这些病原体播散出来的人或动物就是“传染源”。本次首发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其最初的传染源高度怀疑来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如果像禽流感一样,传染源仅限于禽类动物,则人类被感染的机会有限,不会出现多人聚集性发病。一旦病*在人类中发生了传播(人与人间传播),则人就变成了新型冠状病*更重要的传染源了,因为人与人间接触的机会远远高于人与动物接触的机会。
人感染病原体后,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人就是显性感染者。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感染的病原体数量多、*力强时,病原体会在人体内大量增殖,通过释放*素或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使人得病。这时,病人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同或不同临床症状,同时不断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显性感染好理解,那隐性感染是怎么回事呢?当机体的抵抗力较强,或感染的病原体数量较少、*力较弱时,人体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成为隐性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但隐性感染者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排出少量病原体,成为传染源传播疾病。
如果一种传染病没有或很少有隐性感染,说明这种传染病的传染源只有病人。例如,传染病中的麻疹和水痘感染后的发病率达95%和90%,因此病人是这两种传染病唯一的传染源。非典(SARS)的流行具有相似的特点,几乎所有患者都能追溯到明确的接触史,家庭聚集性发病较明显,且抵抗力较强的青壮年发病者较多,及早发现病人并实施严格隔离后,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但在大多数传染病的流行中,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常常超过显性感染者。因此,在这类疾病的传播中,由于隐性感染者数量多,且难以发现和诊断,给传染病的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本次新型冠状病*的传播情况看,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可作为传染源传播疾病。在这种疾病发生的初期,人们注意到的重点是有典型肺炎表现的感染者,一些轻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被忽略。而由于隐性感染的存在,起初以典型肺炎为表现的家庭聚集性发病不明显,在无诊断试剂检测的情况下,新型冠状病*被认为是“有限的人传人”。
目前,发热、乏力、干咳仍是新型冠状病*感染发病后的典型症状,但在已确诊病人中,也发现了以腹泻、流涕、鼻塞等症状发病的非典型病例。因此我们认为,由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可作为新型冠状病*的传染源,再加上许多漏诊的轻症患者,像当年非典那样只隔离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很难快速控制疫情。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控制人口流动、减少人与人间的接触、戴口罩和洗手等切断传播途径的做法,是当前最好的防控措施。
(2)传染期重症患者长于轻症
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生、发展都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恢复期。一般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期是从潜伏期末至恢复期。在潜伏期末,尽管还未出现临床症状,但病原体已在体内大量增殖,因此也有传染性。本次新型冠状病*的流行中,也有从武汉返乡的潜伏期感染者因家庭聚会导致疾病传播的例子。
不同感染者的传染期长短不一。隐性感染者虽然也是传染源,但其体内只有较少的病*复制,并很快被免疫系统清除,因此传染期较短;而显性感染者的传染期较长,重症患者的传染期长于轻症患者。
感染者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的核酸,则代表感染者体内有病*复制,具有传染性。所以,恢复期的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2次(间隔至少1天)呼吸道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核酸检测为阴性时,方可确定传染期结束,按程序解除隔离。而对于潜伏期末感染者和没有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不可能都进行呼吸道病*核酸的检测。针对这种情况,传染病医生才要求来自疫区或与新型冠状病*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进行自我隔离,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
临床上把传染病接触者隔离检疫的时间称为检疫期,检疫期依据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来确定。新型冠状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天至7天,最长14天。因此,密切接触者和来自疫区的人自我隔离检疫的时间定为14天。14天过后仍未发病的(包括隐性感染者),可排除其具有传染性。
(3)控制不住输入病例将增大本地传播风险
传染病传播中的输入性病例是指来自疫区的感染者到非疫区后发病或就诊的患者,也被称为一代病例。如果非疫区发现的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说明尚未造成本地传播,疾病控制相对容易,防控重点是严密监控来自疫区的人。控制不住输入病例将增大本地传播风险。
与输入性病例密切接触而感染的患者为二代病例,二代病例继续传播可产生三代及以上的病例。当某个城市出现二代、三代病例或源头不清的病例时,说明本地流行的风险正在增加。以年新型H1N1甲型流感流行为例,上海5月22日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6月19日报告首例二代病例,1个月后(7月20日)出现本土感染病例,7月31日报告首起本土聚集性疫情,8月中旬进入病例的快速增长期,出现本地流感大流行。成都同样是在5月出现第1例输入性病例,6月至8月输入性病例开始增多,并出现二代病例,9月出现本地流感暴发流行。
因此,目前新型冠状病*防控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疫区病例的输出,严控非疫区的输入性病例,尽量避免二代、三代病例的出现。
(4)注射免疫球蛋白没有预防效果
说到新型冠状病*的易感人群,由于这种病*是首次在人类中流行,所有人都对它没有免疫力,即都属于易感人群。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感染后发展为重症肺炎的危险人群,应为预防的重点人群。目前,新型冠状病*感染对妊娠妇女和胎儿的影响尚无相关报道,但由于妊娠期晚期膈肌抬高,压迫肺脏,发生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衰竭的风险可能增加,因此妊娠期妇女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
另外,网上有说法称可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如注射免疫球蛋白、胸腺肽类制剂等。这个方法可行吗?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静脉血或胎盘血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具有多种抗体。在没有疫苗的年代,甲型肝炎、麻疹等疾病流行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减轻病症的作用。但新型冠状病*是新出现的病*,人类对它没有免疫力,从人静脉血或胎盘血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也不会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的抗体,所以注射免疫球蛋白来提高人体对新型冠状病*的免疫力是无效的。同样,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注射胸腺肽类药物可以提高人类对新型冠状病*的免疫力。所以,我国已发布的有关新型冠状病*的各种指南和诊治方案,均未推荐采用注射免疫球蛋白、胸腺肽类制剂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感染。
毋庸置疑的是,研发针对新型冠状病*的疫苗十分必要。首先,疫苗是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措施。其次,鉴于年新型H1N1甲型流感来源于猪,但闯入人间后已成为季节性流感病*株长期流行,我们也要警惕新型冠状病*长驻人间。
(5)这种病*可接触传播与流感传播相似
新型冠状病*主要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但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病*很难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因此,室内环境要常开窗通风,在室外空旷的场所也不易造成疾病传播。
对于近期确定的新型冠状病*可通过接触传播,不少人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新型冠状病*的接触传播与流感的接触传播相似,都是被污染的手揉眼睛、触摸鼻孔和嘴等,使病*经过黏膜进入人体导致感染的。因此,除了戴口罩外,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是防止新型冠状病*和流感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年的非典、年的新型H1N1甲型流感,到如今的新型冠状病*感染,一次次新出现的传染病令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染病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疾病,其流行所造成的损失,有时候比战争带来的损失还要大。所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人人有责,戴好口罩,勤洗手,遵守疾控部门的隔离要求,就是普通人对于疫情防控做出的贡献。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热、畏寒、乏力、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做好个人防护,不可心存侥幸。
防护指南
因其他疾病必须就医该如何防护
疫情当前,原则上医院。如果医院,有9条防护措施需牢记。
1、去医院,应就近选择能满足需求的、门诊量较少的医疗机构。同时,只做必须的、急需的医疗检查和医疗操作,其他项目和操作尽可能择期补做。如果可以选择就诊科室,尽可能避开发热门诊、急诊等诊室。
2、医院前,事先网络或电话了解所选择医疗机构的情况,做好预约和准备,医院科室布局和步骤流程,尽可能减少就诊时间。
3、医院医院内,患者与陪同家属均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4、如果可以,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院。
5、随时保持手部卫生,准备便携含酒精成分免洗洗手液。医院时,人与人之间尽可能保持距离(至少1米)。
6、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7、医院门把手、门帘、医院物品后,尽量使用手部消*液,如果不能及时手部消*,不要接触口、眼、鼻。就诊过程中,医院的停留时间。
8、患者返家后,立即更换衣服,用流动水认真洗手,衣物尽快清洗。
9、若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根据病情及时就诊,并向接诊医师告知过去两周的活动史。
健康知识
防病*感染选对口罩
预防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正确使用口罩十分重要。口罩的使用原则是不盲目使用,不过度防护。注意:空旷场所,不需要配戴口罩;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下面介绍一下目前公众佩戴较多的几种口罩的适用场景。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推荐公众使用
医疗机构日常使用
[医用外科口罩]
推荐公众使用
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在岗期间佩戴
疑似病例患者使用
手术中使用(保护手术中患者创面免受污染;为医务人员提供防止血液和体液飞溅的基本隔离)
[医用防护口罩]
如N95口罩,不建议公众过度防护。
转移确诊病例使用
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生和护士使用
[颗粒物防护口罩]
如3M口罩,对颗粒物的阻隔能力与医用防护口罩相同,公众使用性价比差。
紧急情况下作为医务防护口罩的补充,但对于手术室等有卫生学要求的区域不能使用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等使用(但无血液透过性测试)
雾霾防护
工业防尘
[防护面具(加P滤棉)]
防护级别高于医用防护口罩。
应急状态下使用
病人或疑似者气管插管、内镜操作时使用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编辑:蔡文清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