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定要问旧病 [复制链接]

1#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中医的诊断方法非常丰富,“十问歌”这个歌诀最开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说的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后来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有所修改,“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流传至今。

“十问歌”大家耳熟能详,但就是不问。很少有医生问病人大便怎么样。病人的病虽然和大便一点关系没有,但是你要问他大便情况。为什么?至少可以避免给病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不适。生地是润便的,当归也是润便的。病人如果大便稀溏,你给他用30克生地,或者30克当归,恐怕他吃了药就会大便次数多,就会腹泻,就会不舒服,就会来找你,他说大夫我吃了药不舒服。所以这些问题一定要问到。

“十问歌”还有个特点,就是跳跃性很强。“一问寒热二问汗”,然后一下跳到头身上去了,“三问头身四问便”,从头身到二便了,怎么到五问才问饮食?跳跃性很强。其实你仔细想,这个“十问歌”是比较科学的,它是从外及里、由下及上。寒热是外感,是伤寒之类的病,所以一问寒热。古代医书首先就是外感病、伤寒一类的病,后来就是温病,一问寒热,恶寒发热,这是急性病。古人知道得了这样的病是很紧急的,需要抓紧时间治疗,所以一问寒热。那么寒热有一个特点,决定寒热的是什么?是汗。发热有汗,不用担心;发热无汗,热度就会越来越高,因为邪无去处。但是出汗以后会不会再发热?《伤寒论》讲要区分“病汗”还是“药汗”。用桂枝汤后出的汗是药汗,以药排汗,用药把汗逼出来了,病就治好了。药汗是治病的,病汗是不治病的,它有本质上的差异。这就是桂枝汤,桂枝汤是第一和剂。天下第一和剂是桂枝汤,它调和营卫。大家都说小柴胡汤是和剂,小柴胡汤确实也是和剂,但不是第一和剂。再一个就是饮食、聋、渴,这些都要问清楚,逐步深入到内部。九问旧病十问因,很重要的是,病人以前有什么病,这病是怎么得的。

有一年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吃饭,其中一个同学说他不舒服,头痛。我问他发热不?他说不热,只是头痛,还恶心,吐过几次。我又问他前些天有没有得什么病?他说1周前拉肚子、发热了。我说可能是病*性脑炎,去医院检查一下吧。医院去了,果真是病*性脑炎。你如果不问他之前得了什么病,那么对他这一次的头痛和不适、又不是非常严重的病*性脑炎,恐怕是没有办法诊断的。

所以一定要问旧病。“十问歌”的每一个方面都很重要。问诊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一门艺术。现在很多医生不问诊,或者问诊不到位,或者诱导性太强,这都不可以。问诊一定是要很平和,不要给病人造成心理负担,也不要诱导病人。有些病人依从性很强,你说他吃辣椒了,他想起半个月以前吃过,其实这根本和现在的状况没一点关系。所以一定要问清楚,你一定要知道他有什么旧病,而且还要问病因。

说到病因有一个问题,有些病因病人并不知道,不明原因的病太多了,没有任何因素,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秦伯未医案》记载了这样一则病案,一位70岁的老人,春游回来以后就不舒服,然后就发热,体温越来越高,西医没法诊断,在北京治了一圈都没治好,请秦伯未老先生看。秦老发现,这位老人自始至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拉肚子,脾虚。秦老就认为这是气虚发热。因为去春游劳累了,气更虚,然后虚阳外越,气虚发热,赶快用药,补中益气汤,很快就治好了。这就是问诊技术高超的结果。你不问怎么会知道这是气虚发热?又怎么知道补中益气汤可以治疗呢?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问诊,认为问诊可有可无,或者是问诊不到位,这都很危险。我有一个病人,头晕头痛,我给他治疗了半年,效果不好,但他是很忠实的一个病人,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这么长时间用心治疗怎么没有理想的效果呢?纳闷之余,我又重新问诊,仔细询问之下,才得知很多年前他得过一次结核性脑膜炎,很长时间没有确诊。在诊断过程中,医院,做了十几次腰穿,低颅压综合征,所以他总是头不舒服,搞明白了吧?这个病人我通过反复问诊才确定他是低颅压综合征。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教训,对这个病人而言,之前忽略了什么?就是忽略了问诊,问诊不到位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

一个医生的问诊,问得越仔细,诊断就越可靠,疗效也就会越好,比如我刚刚讲过的病*性脑炎病人,还有这个低颅压综合征病人,问清楚了,诊断就会比较有把握,治疗起来胜算就多些。所以说问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往往忽略了这些环节。

往期回顾

1.中医秘方能够治愈癌症吗?2.小儿中医外治,我有种办法

3.留人治病

4.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5.择方选药,以平为期

6.疗效为重,思维先行

7.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8.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9.骨头,一个医生看了30年

10.七十五年前的中医学思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