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
前几年基层医生诊断佝偻病多以出汗、前囟大或前囟闭合延迟、乳牙萌出年龄判断,并告知家长。近年医生与家长都把“肋外翻”作为佝偻病的体征。国内外权威文献、指南、参考书以及教材均未有“肋外翻”的确定缺钙或佝偻病的任何描述,更无定义。虽然正常6月龄左右婴儿肋缘的确可出现略高,也是很常见的,即“肋外翻”现象原因不清,但“肋外翻”不是肋软骨沟(肋膈沟、郝氏沟),推测可能是婴幼儿从卧位到坐、站位的胸廓正常发育现象。
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致软骨和骨骼畸形,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通俗的讲为维生素D长时间的缺乏导致长身体过程中的儿童骨骼畸形和软骨症是关键词。
因此,儿科临床诊断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缺钙)与其他营养性慢性疾病的诊断一样,应首先考虑有无发生的高危因素,有无确实缺乏维生素D的因素(比如北方儿童纯母乳喂养,照太阳时间不足等,或有慢性腹泻等基础疾病等)。但是若出现全身慢性骨骼问题,即全身长骨干骺端都有不同程度的骨样组织堆积的病理改变(查体有问题下X线检查可以明确),换句话说,就是有肋串珠(下图),或有手足“镯”(下图),则临床注意有佝偻病(缺钙)可能,医院专科查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维生素D等,进一步明确诊断核实。
同时儿童的“方颅”“鸡胸”在儿科也没有单独的诊断缺钙或佝偻病的意义,况且临床医生对这些非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一定主观性,不同大夫可能认知不同。目前公认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严重缺钙)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血生化指标(血中钙磷,碱性磷酸酶,活性维生素D)、长骨X线片(下图)再结合查体的表现,确实存在佝偻病体征下。(下图)
同样,“枕秃”亦不再用于描述佝偻病的体征(下图),即也不是缺钙的诊断表现。枕秃的形成是婴儿毛发发育的特征性改变。出生时胎儿头部毛发有连续2轮的生长过程都从前额到枕部,即胎儿毛囊发育具有程序性。第1轮胎毛于胎龄16~22周生长,在近足月时(胎龄7~8月)开始脱落,第2轮短暂的胎毛生长。3~4月龄时2轮毛发同步进入休止期并脱落,2轮胎毛脱落的时间差在枕部形成一个明显的秃发区域,被称为婴儿枕秃,和缺钙、佝偻病大都无关。
参考资料:《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
《易被忽略的儿科常见体征正确表达》中华儿科杂志(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