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浅谈渔洋诗法
TUhjnbcbe - 2020/11/17 6:01:00

哈喽大家好,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由于古典诗词的教育不像以前,不像古代时候有个系统性的接触,现在在网络上(现实也有)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往往学诗无门。网络诗词的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正是由于网络的发展,给许多对古典诗词有兴趣的人们有了接触诗词的机会,原来诗词也是离我们生活这么近,它并不是只存在于古代,只存在于遥远的远方。

网络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诗词因为网络而火,近几年的网络上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教授,博导,各种著名的诗人,词家,某某比赛冠*,XX省第一诗人等等等等人物,他们的水平如何对于初接触的爱好者来说,也许并不重要,关键是名头好听,看着吸引人,于是乎一大批的初学者慕名而来,各种网络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在网络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学诗的好多人为此愿意付出金钱,付出时间,对于诗词的发展来讲这是好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诗词并没有淹没在尘土下,这是幸事。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我今天不得不说的是网络诗词教育动不动就取一个:一堂课教会你绝句,教会你写律,教会你填词等等的题目,哇初看好吸引人,初学者对于知识的渴望,犹如曹操对着饥渴的士兵曰:娃儿们看,前方好大一片杨梅树。有木有流下本来就不多的口水,还使劲的舔下干裂的嘴唇。诗词真是这么容易听一堂课就会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那么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大的胆子吹下这牛逼,不得不提一个诗人清代的王渔洋,我们一起来百度看看百度里讲的王渔洋对于诗词的见解:清初诗人王士祯,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的又一大家,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遗憾的是,王渔洋平生只“拈出神韵”二字,并未对此作正面系统阐述。后世注家各执己见,纷纷诠释。有认为“神韵”即“格调”亦即“肌理”,它是“彻上彻下无所不该”的,这是翁方纲“泛神韵论”的解释。有认为即,郭绍虞先生力主此说,他指出:“神韵”“韵”“实则渔洋所谓神韵,单言之也只一‘韵’字而已。”敏泽先生以为神韵“有时是指创作上和形似,形式等等相对应的内在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东西”,“有时它又是指创作中那种在内容上以写景为特点,在风格上比较清新,富有诗情画意的气氛和境界。”蔡钟翔先生认为:神韵是“古淡清远的意境”。吴调公先生在其著作《神韵论》“。叶嘉莹先生也说:总论中则说:神韵的主要内涵是指诗味的清逸淡远”“总清远二妙,则为神韵。”

钱钟书先生在谈到渔洋诗论时亦评述道“神韵乃诗中最高境界”说等等。以上诸“优游痛快,各有神韵。此外还有味外味”、“神韵分离,以韵为主”说自有其合理乃至深刻的方面,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神韵”的某种内涵。然而就渔洋诗论和诗歌创作的实际倾向来看,似感不甚妥切。有人认为,王渔洋标举的“神韵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诗歌艺术风格上,“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两种风格并举而又侧重于古淡闲远一格(简称“并举说”),二是指在某一首诗歌中追求“与诗的高度统一,重在诗的内在品质”,韵则偏重诗的外在风貌(简称“统一说”)。

百度太长不全部复制,大伙可以自行百度之,注意上面标红的文字,后世的人对于王渔洋的神韵说所做的阐述,亦有列举。然而王自己并没有深入的提出这种说法,后来后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时间,就有了渔洋十二法具体十二法我且列下:渔阳绝句十二法简介

渔阳,清王士祯是也。

第一法

作法:前两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例如:

王维:高邮雨泊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一二句起兴(秦邮指高邮)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第三句用否定词“不见”转折,第四句紧接第三句,两句间为因果关系。(秦淮海即秦少游,高邮人)

第二法

作法: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例如:

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第三法

作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作答。

例如: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第三句假设,第四句紧接)

罗江驿夜雨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第三句设问,第四句答之)

第四法

作法:前两句说现在的事,第三句追忆过去,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例如:

绝句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卢师山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第五法

作法:以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例如: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第六法

作法: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加以作者的评论。

例如: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溪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第七法

作法:一二句就题直起,也是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

例如: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叶雁声多。

清流关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第八法

作法:

前几法都是以第三句为主,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但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例如: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第九法

作法:

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例如:

樊圻画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夜泊双漩子闻笛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第十法

作法:前三句都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第五法第三句点明今事有区别。

例如: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万山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第十一法

作法:前三句都是烘托,结句归结到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三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褉(xie第一声):短袄。

第十二法

作法:诗中必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也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一气奔腾直下。

例如: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对仗)

叶欣离宫秋晓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出句句中自对)

如上就是所谓的渔洋诗法,还有类似的有学诗五十六法。这下好了这些教授,老师们如获至宝,这是教学的不二法门啊,简单容易,好比老师教育我们写句子,造句,虽然,还是,因为,如果

我且示范下第三法作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作答。

人间何处堪归隐,范蠡操舟向五湖。

树上红枫留几片,人间冷暖亦相关。

啊,我就不造句了。大家自行领悟去,说白了这些诗法就是把诗的语言格式化。然后填词造句,后世人称王渔洋为王不见,是有道理的他在自己的诗中,动不动缅怀过去,然后不见不见啥啥。王渔洋说白了就是一诗匠,文字的搬运工而已。且看钱钟书老先生对于王的评价: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

(节选自钱钟书《谈艺录》)

这段话我给大家翻译下王渔洋写诗,善于运用人工技法,然而一不小心,任意下笔的话,作品就好比发如乱草、阔眉狼藉的女子,本来就缺乏美貌,现在更失去了少许流风余韵。渔洋天赋不厚,才华微薄,所以就借助言说诗歌的神韵、诗人的妙悟来逃避这个问题,以便掩饰自己。如此,好比说话吞吞吐吐,用手撮起、摩挲虚无缥缈之物,往往并没有悟出什么,却作出点头微笑、闭目猛然省悟、言语表达不出、心有所悟的神态。所以我说渔洋的诗,毛病在误解了沧浪(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有“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之句),而他之所以误解沧浪,正是因为用文字来掩饰才华薄弱。

我们诗词的文化历史渊远,学诗魏晋,唐,宋历朝历代都没人把诗词如此的格式化,模块化,是有原因的,诗不是单一的文体,写诗的人不是为了写而写,诗词往往承载着一个诗人,词家的人生故事,人生感遇,人生的道路,以及感情世界。诗词是情感的载物,不是文字的堆砌。在我们没有接触诗词教育之前,大家都知道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等著名诗家,词家。为什么在接触了后,却去选择王渔洋的诗法呢?这难道不是一个幽默?难道诗词是在清朝王士祯手上雄起的吗,初学者切记,诗词不是一堂两堂课就可以学会的东西,也许需要我们一生的爱好。网络上好多“诗人”一写动不动就是十几二十首,洋洋洒洒,其中蕴含了多少感情,我们不得而知,就如前天金鱼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渔洋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