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PBEN)治疗小儿慢性腹泻(CD)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12月重庆医院住院的CD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5例,中途退出2例)和对照组(25例,中途退出2例)。患儿腹泻病因主要为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慢性细菌性肠炎和食物蛋白性肠病。本研究经重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同意。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6?12个月;(2)无严重腹痛、顽固性呕吐、胃肠道出血及大便隐血阳性等临床指征患儿;(3)无严重牛奶蛋白过敏病史患儿(病前已有生长发育不良、牛奶蛋白相关性过敏性休克、仅氨基酸配方粉控制的牛奶蛋白过敏);(4)患儿主要监护人承诺在本研究期间不服用本研究以外的食物及各类保健品;(5)患儿主要监护人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确切仅氨基酸配方粉可控制的牛奶蛋白过敏病史患儿;(2)营养干预期间出现腹痛、呕吐、胃肠道出血症状,以及监测大便隐血转阳性,考虑与PBEN的使用有确切关系的患儿;(3)营养干预期间出现对水解乳清蛋白肠内制剂过敏的患儿;(4)营养干预期间出现严重胃肠功能障碍,需完全给予肠外营养患儿;(5)中途退出研究的患儿。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母乳或普通婴幼儿饮食喂养。研究组口服或经鼻胃管喂养PBEN,具体如下:患儿脱水纠正后即开始给予喂养,食退呕吐、腹痛、腹胀等胃肠不耐受情况时行鼻胃管重力滴注。初始为稀释配方,每天6?8次,能量从30?40kcal/(kg·d)开始,根据患儿耐受情况1?2周内提至目标能量[80?kcal/(kg·d),营养不良患儿能量适当提高],蛋白质1?2g/(kg·d)两组均给予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菌药物及补液治疗等。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重、贫血发生率及血清清蛋白(ALB)、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水平等变化情况。
2、结果
两组干预后平均H增重、低体重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ALB、TP、Hb水平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大便次数复常时间、大便性状复常时间、Hb水平及贫血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CD多发生于1岁以内(特别是6?12个月)婴幼儿。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营养物质需求相对较多,当发生CD时往往存在广泛肠黏膜病变,导致营养物质普遍呈吸收不良状态。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营养不良为小儿CD严重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超过50%CD患儿存在贫血,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为6?12个月龄患儿,正处于辅食添加阶段,而很多家属存在辅食添加误区,认为辅食应以粮谷类和蔬菜为主,很少家属会添加富含铁的肉类和内脏类辅食,因此有必要对婴幼儿家属开展营养与喂养科普宣教。本研究中,1/3以上患儿为低体重儿,其营养不良又使腹泻迁延不愈,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对CD患儿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环境,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致病抗原含量,达到减少肠道黏膜抗原暴露的目的同时,营养液有助于肠黏膜修复,从而改善肠黏膜完整性,防止蛋白质丢失。国外已研制出诸如去乳糖、半要素和要素等配方,并在小儿CD合并营养不良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国内有学者使用自行配制的腹泻营养奶和要素营养型营养液治疗CD患儿,结果发现,患儿治疗前后上臂围值、皮褶厚度、体重、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及血清ALB、TP水平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疗法治疗CD均具有较好的疗效。PBEN是MNT常用的肠内制剂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理状态下高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住院患儿,其营养支持效果得到了肯定。PBEN的基质为单体物质,包括短肽、葡萄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混合物。PBEN利用水解酶将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短肽,直接通过肠上皮细胞低聚肽运输系统被均衡吸收,无乳糖,且低渗透压可避免高渗性腹泻,从而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同时还能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从而缩短胃排空时间,减少腹胀,诱导肠道益生菌在肠道内定植。PBEN中富含的中链脂肪酸可以被快速吸收、迅速分解为能量,且不造成脂肪堆积,因此更适合胃肠道病及其高能量消耗的营养支持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CD患儿的营养状况更快地得到改善,缩短了病程时间,说明了PBEN治疗小儿CD的临床有效性。血清ALB常被用来评定营养支持效果,但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出院时血清ALB和TP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二者的半衰期较长,短时间营养支持引起的差异暂时未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PBEN治疗小儿CD能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原作者:刘永芳,高中敏,许丽娟,朱朝敏,孔粼
原作者单位:重庆医院营养科/重庆医院消化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