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是人类和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双糖。
在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参与大脑的发育进程,但是需要乳糖酶将其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摄入的乳糖不能或不能完全被分解吸收而产生的消化道症状称之为乳糖不耐受。关键是因为乳糖酶的相对或绝对缺乏。在中国婴幼儿中发病率极高,可达46.9%~70.0%。
No.1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常见症状表现
乳糖酶缺乏时并不一定都出现临床症状,但一般在进食乳制品30分钟或2小时后出现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痉挛痛、肠鸣音异常等,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摄入乳糖的量有关。婴儿的临床表现则以腹泻为主,排便呈*或青绿色、蛋花汤样或稀糊状,有酸臭味,腹泻次数多少不等,多者可达数十次,重症者甚至出现粘液血便及小肠坏死。而且急性或慢性腹泻导致肠黏膜受损后亦可引起乳糖酶生成减少,可继发乳糖不耐受,从而进一步加重症状。
另外,因为乳糖在肠道内经过发酵生成的乳酸可协助人体对铁、钙、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长期乳糖不耐受宝宝会演变成迁延性或慢性腹泻,因而可能限制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营养不良、贫血、骨质疏松等后果。
No.2
乳糖酶缺乏的几种类型
1.发育性乳糖酶缺乏:又称为相对乳糖酶缺乏症,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因为34周以下早产儿乳糖酶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对乳糖的耐受性相对较差,但可能通过早期喂养促进早产儿乳糖酶活性的增加,也可见于部分足月儿。
2.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此型宝宝较为罕见,是较严重的类型,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典型的特点是出生时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该类型宝宝生后早期即可发病,吃奶后表现明显,因此仅能通过无乳糖奶粉喂养改善症状。
3.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也称为成人型低乳糖酶症。该型宝宝出生时大多乳糖酶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此种类型是乳糖不耐受最为常见的类型,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者均会出现临床症状。这是因为婴幼儿以含乳糖较多的母乳或牛乳为主食,所以该年龄段的临床症状较明显,较大儿童及成人不是以乳糖为主要饮食,故摄入少量乳糖尚不至于引发临床症状。
4.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生活中所有可以使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受损的疾病均可以继发乳糖酶的缺乏,从而引起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如感染性腹泻、窒息缺氧、克罗恩病、胃肠手术等。
No.3
如何明确宝宝患有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缺乏的诊断方法应以临床症状为主,有相似症状考虑疑似乳糖不耐受时,可进行大便酸性试验(若粪便PH5.5提示乳糖不耐受)或尿乳糖不耐受试验(医院进行检验),或试用无乳糖配方或乳糖酶,如症状缓解,则提示乳糖不耐受。建议听取临床专业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No.4
乳糖不耐受宝宝是否需要治疗
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宝宝疑似乳糖不耐受时就会很焦虑的寻求治疗,其实大可不必,并不是所有的乳糖不耐受宝宝都需要治疗。若宝宝消化道症状不严重,也不影响生长发育,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症状严重,如腹泻次数较多(4次/日)、体重增加缓慢的新生儿和婴幼儿,则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No.5
乳糖不耐受如何治疗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与刚刚提到的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比如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应终身禁食乳糖,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者则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1.饮食回避:主要包括低乳糖或去乳糖配方奶喂养,需要根据症状轻重来选择哪一种喂养方式。去乳糖配方奶系优质牛乳蛋白配方,用麦芽糖糊精或玉米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代替乳糖,同时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配方奶粉的成分仍保留。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宝宝需长期用去乳糖奶粉喂养,对于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者,因其临床症状与进食乳糖的量密切相关,如有严重症状可先应用去乳糖奶粉喂养,待症状缓解后再选用低乳糖配方奶喂养,之后可逐渐增加摄入乳糖量或少量多次以增加乳糖耐受性。
2.添加乳糖酶:尽管去乳糖配方奶喂养有较好的效果,但因乳糖可以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的吸收等过程,因而一般来说无乳糖饮食2周后要逐渐过渡到低乳糖饮食直至宝宝耐受。应用乳糖酶制剂治疗可以克服无乳糖饮食的缺点,它可以使宝宝,尤其对于发育性乳糖酶缺乏的早产儿继续从母乳中获得抗体等有益成分,增强宝宝免疫力,但却无需改变原有饮食结构。由于受乳糖酶最适pH的限制,单纯进食乳糖酶易被胃酸破坏而影响疗效,最好同时进食乳糖酶和奶粉或母乳,因此对于母乳喂养儿的家长来说最好先将母乳挤出少量,加用乳糖酶后再喂到婴儿口中,或者直接将乳糖酶滴至宝宝嘴巴内,这一过程需注意避免污染。
3.益生菌:益生菌进入人体后会在肠道中分泌β-半乳糖苷酶,改善机体对乳糖的代谢吸收;使胃排空速度和肠转运时间减慢,延长小肠内残存乳糖酶消化乳糖的时间,促进乳糖分解吸收;也可加强结肠酵解作用,以此改善乳糖不耐受的表现。益生菌主要包括乳酸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其它如链球菌、肠球菌、拟杆菌中的某些菌株。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益生菌可缓解乳糖不耐受的症状。目前应用最多的益生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
以上就是关于宝宝乳糖不耐受知识的介绍啦,养育一个宝宝非常不容易,成为优秀爸爸妈妈的道路更是困难重重,少不了升级打怪,也少不了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爸爸妈妈们!当然如果有任何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师的意见。
作者介绍小林医生
张小林
医院
儿童保健科医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儿童保健学》第5版,作者:陈荣华,赵正言,刘湘云,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洋洋,刘捷,曾超美.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研究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30(0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