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孩子最容易发生的九大口腔疾病,一定要做好
TUhjnbcbe - 2022/12/27 22:18:00
北京哪些扁平疣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44646.html

宝宝出生时,口腔内没有牙齿,正常的宝宝平均六个月大开始萌牙,宝宝萌牙时,以每个月增加一颗的速度,宝宝出生后1年内(1.5个月-11个月)所有乳牙釉质矿化完成,出生后2年内(6个月-24个月)所有乳牙萌出。

出生后1年内,如果宝宝出现全身或局部紊乱疾病,将影响乳牙釉质的发育,导致牙齿发育缺陷,易患龋齿。当宝宝萌牙开始时,麻麻要将宝宝的牙齿护理好,这样才会让宝宝牙齿更健康。

因此,河马牙医特意整理了萌牙期问题、舌系带过短、鹅口疮、奶瓶龋、马牙等在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几种口腔问题,简单的说一下这几种口腔疾病的发病特点与预防措施。

萌芽期问题/萌牙症状,口水问题

「萌牙状况」的主要症状:

宝宝想去抠牙龈、喜欢咬东西(因为长牙时会痒);

食欲下降,轻微腹泻;哭闹不安,脾气比平常稍微暴躁一些;

口腔内有点红肿,有硬块凸起;喜欢流口水;

轻微发烧,这是因为牙齿穿出口腔黏膜过程中,所引起的正常发炎反应;

注意异常症状,例如情绪起伏太大;

此外,若有腹泻、发烧超过38.5℃、脱水、起疹子及肠胃不适等症状,要先前往小儿科就诊,以排除其他感染。

「萌牙期」发烧的原因:

的确,有的小宝宝在萌牙的时候发烧的几率比较高,但是这不是绝对的。长牙本身并不会造成任何发烧现象。

长牙时候出现的发烧现象主要是因为小宝宝在长牙的阶段牙龈会痒,比较喜欢咬束西,如果咬到不清洁的东西就可能会造成喉咙或肠胃道的感染,而发烧或拉肚子,并不是长牙齿本身会造成小宝宝发烧或拉肚子。

「萌牙期」流口水的原因:

牙齿萌出时刺激三叉神经,因而其唾液分泌增加,但由于小儿没有吞咽大量唾液的习惯,口腔又浅。形成「生理性流涎」,这种现象睡着年龄增长自然消失。

宝宝长牙前2个月左右,大多数宝宝就会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内抓挠。爸爸妈妈如果仔细查看宝宝的口腔,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稍有充血红肿,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这就说明宝宝要长牙了!

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乳牙萌生是否过早或过晚。有的宝宝一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就萌出了乳牙,这种乳牙通常没有牙根,极易脱落。如果落入气管就会造成宝宝窒息,极易危及生命。因此,宝宝乳牙萌出过早,一定要及早去看医生。

「萌牙期」的护理:

及时擦拭。宝宝一旦有口水流出,应马上用清洁的小毛巾给擦掉。由于宝宝的皮肤比较嫩,擦的时候要小心,最好是「沾」。选择的小毛巾也应是质地柔软、吸水强的棉布手帕。用过的小毛巾要经常洗烫,并放在阳光下晾晒以杀菌。要避免用含香精的湿纸巾擦拭,以免刺激宝宝皮肤。

勤洗勤涂。经常用温水洗洗口水流到的地方,涂上润肤霜或油脂类的东西,保护宝宝稚嫩的皮肤。

勤换勤晒。宝宝一流口水,会把衣服、枕头、被褥等弄湿。所以宝宝的衣服要经常换,防止细菌滋长。枕头、被褥等也要勤洗勤晒,在太阳下晾晒杀菌。

给宝宝戴围嘴。围嘴是宝宝的一种特别服饰,可以保护外衣不被弄脏,选择围嘴时尽量选择柔软的、吸水性强的棉制品。围嘴也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和干燥。

不要常捏宝宝脸颊。在宝宝流口水的阶段,跟宝宝嬉戏玩耍时不要总是捏宝宝两边胖乎乎的脸颊,那样会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加重宝宝流口水情况。

锻炼宝宝的吞咽能力。添加辅食时,妈妈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其吮吸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宝宝长牙以后,要想法设法提高宝宝的咀嚼能力,比如给宝宝吃磨牙棒、鸡蛋饼等固体食物。

宝宝虫牙/婴幼儿龋,奶瓶龋

尽管儿童乳牙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只是个过客,但其影响与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并且乳牙本身对龋坏高度敏感。婴幼儿时期的蛀牙常被称为奶瓶龋或婴幼儿龋。

「奶瓶龋」的主要症状:

起初,主要在婴儿上颌乳切牙的唇面龈缘处出现白垩色斑点或脱矿带。

随后随着病情发展向旁边蔓延,脱矿带颜色加深,侵蚀邻近的牙齿形成环状龋面,龋面呈棕色。

最终发生牙冠折断,只留下残根。

随着病变加重,婴幼儿会感到牙齿剧烈疼痛、牙龈肿胀、流脓,引发牙髓炎、牙周脓肿等并发症。

「奶瓶龋」的原因:

婴儿新萌的乳牙牙质薄,表面结构不成熟,矿化程度低,抗龋力差;

长期使用奶瓶喂养,使得婴儿吮吸动作不活跃,瓶塞长时间贴合在婴儿上颌乳前牙上,并波及旁边的乳尖牙和乳磨牙;

长时间含奶瓶睡觉,睡眠中婴儿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功能减弱,口腔的自洁能力下降,而牙齿长时间接触奶或易产酸发酵的饮品中,糖分发酵产生酸,繁殖出大量细菌破坏婴儿牙齿;

家长忽视了婴儿乳牙护理的重要性,没有对婴儿的乳牙进行保护。

「奶瓶龋」的治疗:

一旦发现婴幼儿出现奶瓶龋,医院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轻度奶瓶龋患牙会采用敷药法治疗,以涂药方法治疗,而中、重度龋患牙要先去尽腐坏的部分,填充空洞,同时进行敷药治疗。有条件的患儿可以进行修复治疗,恢复牙体的外形,抑制龋齿发展。

「奶瓶龋」的预防:

进行科学喂养。正确地使用奶瓶喂养婴儿,改掉婴儿含着奶瓶入睡的坏习惯。如果婴儿习惯含奶瓶入睡,应用白开水代替其他饮品。

控制奶瓶的使用时间。一般来说在10-15分钟内最佳,尤其注意不能让孩子夜晚叼着奶瓶。

合理婴幼儿膳食。不给婴幼儿摄入过多糖分,少给宝宝饮用饮料和果汁饮品,选择适合宝宝体质的奶粉。

重视婴幼儿口腔的清洁。2岁以下的婴儿在哺乳后可以喝白开水稀释口腔奶液残留。在睡前可以用纱布蘸上清水擦洗牙床和舌头。2岁以上的幼儿要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进食完要漱口。使用儿童专用的护牙剂、牙膏、牙刷。

使用牙线。学会使用牙线清洁乳牙的缝隙和邻面,每天一次。

只喝白水。不要给婴幼儿饮用除白开水、奶粉以外的含糖饮料。

增强幼儿体质。及时更新婴幼儿饮食的成分结构,增强幼儿体质。

定期检查。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医院做检查,隔半年复查一次。

一岁半以上不使用奶瓶。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幼儿,停止使用奶瓶,改用杯子喝奶、喝水。

舌系带过短/俗称「大舌头」

舌系带,即孩子张开口翘起舌头时在舌和口底之间的博条状组织。正常的舌系带能使舌头灵活地伸出口外,并能舔到人中穴位处或上卷舔到上前牙。

如果舌系带过短,主要表现为舌的正常活动受到限制,舌头不能伸长到口外,或往上不能接触上唇;舌前伸时,因舌系带短拉着舌头,使舌头的背面有小的凹陷,严重者影响吮乳,影响语音清晰和学语。

为什么发音不准不能断定为「舌系带过短」?

造成宝宝发音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先天性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唇裂和腭裂、牙齿缺失或畸形、以及舌系带过短等;

二是后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时候因神经系统疾病致使发声器官运动不协调、因听力受损等情况造成听不准音而无法正确模仿、大脑发育障碍等都可能引起发音不准!

孩子的发音与听觉功能、语言环境、智能发育、发音程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一般在4~8周岁逐步完善。

「舌系带过短」的判断:

如果喂奶时发现婴儿吃奶裹不住奶头而出现漏奶的现象,就要考虑是不是舌系带过短的可能。

舌头不能自由地作前伸运动,勉强前伸时舌尖呈「W」形。多数人,包括一些医生,就是依据这一条判断舌系带过短的。

舌尖上抬困难。怎么样才算是困难呢?其中有一个很简单地判断方法,就是宝宝在伸舌时,舌尖能否越过下唇(当然,能越过的也可能存在「W」形舌尖哦~)。

检查舌系带是否过短应该至少在宝宝6个月大以后,在1岁以上会更准确。

「舌系带过短」的危害:

宝宝发舌腭音和卷舌音(如:l、r、s、z)受限,造成孩子说话不清或英语发音不准。

不但会造成语言障碍,也会引起其他诸如溃疡及营养不良等病症。

宝宝舌头不能正常活动,其吸吮能力便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吸奶无力,吸不到足够奶水,致使自身营养不足。

还可导致牙列排列不齐和心理障碍。建议舌体严重活动受限者要及时进行手术矫治,创造良好的发音条件,并加强语言训练,恢复宝宝的良好发音。

「舌系带过短」的治疗:

舌系带过短的处理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舌系带延长术」即可。
  

那么,什么时候手术为宜呢?大多数专家认为最佳年龄为4周岁半到5周岁,因为宝宝在这个年龄段的舌系带较薄,术中及术后的出血较少,伤口也易于愈合且不易留有疤痕;同时,宝宝能够配合医生手术,可以减少孩子本身的痛苦,而且对孩子以后的发音、认字都不会有影响。

鹅口疮/口腔粘膜发红,白斑

如果宝宝排斥吃饭,一进食、饮水就很痛苦,同时烦躁不安、不停啼哭,甚至伴有轻微发热的情况,粑粑麻麻就要注意宝宝的口腔黏膜,看看有没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就要考虑宝宝是否得了鹅口疮。

「鹅口疮」的名词解释:

鹅口疮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多发于新生儿和2岁以内婴幼儿。

「鹅口疮」的症状:

此病初起时,口腔粘膜充血和发红,有大量散在的似白雪样、针尖大小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即可相互融合为白色斑片,像奶凝块一样,可铺满整个口腔粘膜;

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

「鹅口疮」的原因: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鹅口疮」的预防:

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

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上皮珠/俗称「马牙」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

「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马牙」的原因:

乳牙胚发育到一定程度时,牙板就会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渐增生角质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状的白色颗粒,这就是「马牙」。

「马牙」不是病,它是牙齿发生过程中伴发的现象,并不是人人都长,也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另外,「马牙」并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都不像牙齿,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

「马牙」的误区:

宝宝长马牙可以用针挑或用纱布擦吗?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因为婴幼儿口腔粘膜非常薄嫩,粘膜下血管丰富,而婴儿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针挑和布擦损伤了口腔粘膜,而且局部繁殖的细菌会进入血液循环中,发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宝宝生命。

双牙畸形/俗称「融合牙」

双牙畸形是指牙齿在发育时期,两个正在发育的牙胚融合或结合为一体的牙齿发育形态异常,也就是宝宝两颗牙长在一起的情况。

压力发生的时间不同,造成的异常形态不同,或是因一个牙胚分裂为二,牙冠呈两个牙的异常形态,这种形态为双牙形态。

「融合牙」的原因:

牙齿在发育期间由于机械压力因素的影响,使两个正在发育的牙胚融合或结为一体的牙齿形态,可以是两牙冠完全融合成一个较大的牙冠,也可以是两个牙冠形态结合在一起。乳牙融合牙多见于下颌乳中切牙和乳侧切牙,或乳侧切牙与牙尖融合。

「融合牙」的应对:

乳牙融合牙对于乳牙列无任何影响,可不做处理,待乳恒牙替换时,融合牙有可能延缓牙根的生理性吸收,影响下方继承恒牙的萌出,故应该定期复查,根据恒牙发育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乳牙融合牙常常会伴随一颗恒牙胚缺失的情况,缺失者多为侧切牙牙胚。若两颗继承恒牙都存在的话,待恒牙萌出时间其间隙可能会不足,会造成恒牙列的拥挤,所以乳恒牙替换时应予观察并做好预防性矫治。

另外,融合牙由于形态异常,或融合处呈沟状、嵴状,有碍美观并容易发生龋病,故应早做窝沟封闭或光固化树脂修复。

多牙少牙/多生牙、少生牙

正常情况下乳牙是20颗,恒牙除智齿外是28颗。少于这个数即是少牙,多于这个数即是多牙。少牙和多牙与遗传有关,也与牙齿的发育有关,比如母亲怀孕时生病,营养不良等。

多生牙

多牙可见于牙床的任何部位,但两颗大门牙(上中切牙)之间的多生牙最为常见。多生牙一般是锥形的,比较小。

多出来的牙齿会影响上下牙正常的根尖窝交错的咬合关系,还会影响牙齿之间的邻接关系,造成牙齿的龋齿等疾病;

如果是两颗上中切牙之间的多生牙,对美观的影响使不言而喻的。所以,像这种多生牙的情况,一般是采取拔除的方式,只要确定它是多生牙,越早拔除越好。

少生牙

对于口腔中发现牙齿数目减少,最好拍X线片确定是萌出障碍还是先天缺失。

一种情况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牙齿虽然发育形成了,但萌出障碍,这时候拍X线片就能看见牙槽骨中埋伏的牙齿。这种情况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少牙,需要请专科医生检查,考虑能否通过外科手术将这颗牙齿暴露,再通过正畸的方法把这颗牙齿牵引出来,因为牙齿长期埋伏在牙槽骨中有形成囊肿的风险。

另外,牙齿因拥挤而需要矫正的儿童在人群中占比例很高,如果因为牙齿拥挤需要拔牙矫正,有可能会选择拔除埋伏的牙齿。所有这些,都需要专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涉及治疗方案。

口腔中牙齿数目减少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先天缺失,这时候拍X线片发现牙槽骨中根本就没有牙齿的踪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少牙。

这时候如果有较大的牙间隙或咬合关系紊乱,可能就需要通过正畸、修复等手段来治疗了。这必须向专科医生咨询,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治疗和修复的方案。如果缺牙对咬合关系、美观等都无明显影响,并不一定要处理。

口腔中牙齿数目减少时,很多时候会有一颗乳牙因为继承恒牙的缺失或萌出障碍而滞留,因而不容易被发现,这时候需要鉴别乳牙与恒牙的能力。对于乳牙滞留的情况,需要考虑是否要即刻拔除乳牙,遇到这种情况也需要请专科医生检查,设计治疗方案。

瘘管/牙龈脓包

小朋友牙龈上会起脓包,在临床上我们把这个脓包称之为「瘘管」,这是牙根周围组织存在炎症的可靠指标。

「瘘管」的原因:

简单来说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龋齿—牙髓炎症—根尖炎症。

由于乳牙的牙槽骨疏松,血运丰富,骨皮质薄,牙根周围组织感染迅速到达骨膜下并穿破牙龈,最终形成脓包。

而小朋友的根尖炎症一般都是由于龋齿发展而来,发展缓慢,牙髓逐渐坏死,加上乳牙牙髓的神经系统结构不完善,对各种感觉反应不灵敏,小朋友一般无牙齿疼痛等不适表现。

「瘘管」的危害:

因为乳牙可以被替换,本身就存在生理性吸收,根尖炎症可刺激牙根引起病理性吸收,如果两者叠加,牙根吸收速度加快,会使治疗困难。最终失败的治疗将导致患牙的拔除,乳牙早失。

正常情况下,乳牙根的下方是继发恒牙胚,乳牙根尖的病变可侵犯恒牙胚周围的骨板,甚至影响恒牙胚的发育。

「瘘管」的治疗:

如果家长发现小朋友的牙龈上长了「脓包」,请一定要带小朋友找牙医进行牙齿根管治疗,以免影响下面恒牙的发育甚至引起感染。

另外,有妈妈自行用牙签戳破脓包,放了点消炎药在伤口上,脓包暂时消失了。但短暂的消失并不代表治愈,治标不治本,更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舌面问题/地图舌、裂纹舌

宝宝舌头上有一块没有舌苔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一般是「地图舌」的表现,是一种舌部浅层的慢性炎症,常常发生在舌尖、舌缘及舌背部,乳头剥脱区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红色斑块,外围是白色或*白色弧形边缘,且微微隆起,多个红斑的扩大融合损害区呈边缘清楚的地图状,故称作「地图舌」。

这是4~5岁幼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多发于体质虚弱的儿童,病程可长达数年。本病有自限性,有隔缓解期,舌黏膜表面能完全恢复正常,没有症状或继发性感染可以不做处理。

宝宝舌面上有很多沟裂是否正常,需要处理吗?

宝宝舌面上有很多沟裂属于沟纹舌,又称「裂纹舌」,是指舌面上出现深浅不一、长短不等的纵向裂纹。

出现沟纹舌的宝宝一般没有什么不适表现,舌体柔软、运动自如、味觉正常存在。但如果舌体沟裂较深,其内会因存留食物残渣而引起微生物滋生,容易继发感染,出现轻度刺痛。

目前,出现沟纹舌的原因不明,多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畸形,也有人认为和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沟纹舌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出现沟纹舌的宝宝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感染。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河马牙医_Mkmw)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最容易发生的九大口腔疾病,一定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