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很多新生儿从出生后就有情绪反应,或哭、或静、或四肢舞动,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原始情绪的反映特点直接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密切的关系。身体内外的不适刺激,如饥饿,疼痛,潮湿,光线等等不适应刺激,都会引起啼哭。一旦不适刺激消失,啼哭就消失。这些原始情绪反应是与婴儿与生俱来的。从新生儿起到婴儿期,不断进化获得的情绪大约有8~10种,我们统称为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她通过对一百多个婴儿的观察,提出了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一2岁幼儿情绪分化的模式。
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观察了多个出生后1到10天的婴儿所反应的54种动作的情况。根据观察结果,他提出不同于布里奇斯关于出生时情绪完全未分化的看法。他认为新生儿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反应,二者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的情绪分化理论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也逐渐增长和分化,形成了人类的9种基本情绪,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惧怕、兴趣、轻蔑、痛苦。每一种情绪都有相应的面部表情模式。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婴幼儿情绪的发展进行划分:
3岁以前,是孩子大脑情绪发育的关键期,虽然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拥有自己独特的情绪性格,但与最亲密的人建立依附关系,学习、环境的影响,都将成为孩子情绪发展的重要基石,所以正视孩子的感觉,明白孩子的需要和情绪的发展,给予适当的正确引导,对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是非常有帮助的。
达尔文曾经说过:情绪表现是人类进化与适应的产物。情绪作为一种本能的力量是有积蓄效应的,积蓄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有不良情绪的出现,幼儿是情绪易发群体,特别是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适时、适当的疏泄,积蓄过多会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一般来说,学前儿童不良情绪分为以下5个类别:
一、陌生人焦虑情绪
场景1:同事来家里送东西,妈妈抱着7个月大的小美来开门,同事看到小美很可爱,于是想和小美打招呼,小美却惊慌的把头钻到妈妈怀里不肯出来,弄得妈妈很尴尬。
场景2:妈妈带着9个月大的凯凯去游乐场里玩,游乐场里很多人,凯凯刚一进去就开始表情很惊恐,妈妈想让他去玩,反而惹的孩子大哭起来。
婴儿6~8个月时逐渐能分清熟人与陌生人,随着妈妈与婴儿依恋关系的建立,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妈妈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认生”或“怕生”在心理学上叫陌生人焦虑(strangeranxiety)。心理学实验发现,大多数婴儿在形成对亲人的依恋之前一直对陌生人给出积极反应(通常在7个月以前),但从6、7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害怕陌生人;8-10个月时最为严重,一周岁以后强度逐渐减弱。
心理学理论认为陌生人焦虑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表明婴儿已经对养育者形成了依恋。一旦婴儿有能力将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区分,婴儿就会本能地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陌生人焦虑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避免孩子受到不友好陌生人的伤害,陌生人焦虑也有消极作用,尤其是程度非常严重时,这种消极情绪会使孩子失去许多有利于自己身心发展的活动机会。
父母们应对原则:
父母们在理解了陌生人焦虑敏感期是孩子发展中的正常阶段后,就可以放下自己的担心与焦虑,在这一时期给与孩子更多的陪伴与安全感,等待孩子内在安全感足够之后,自然会慢慢消除对外在世界的恐惧。当然,父母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帮助孩子更好的处理TA的恐惧,使这个阶段对孩子来讲更容易度过。
下面来介绍几条可以降低孩子陌生人焦虑的原则:
1、建立多重依恋: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多与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样孩子就会有更多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对TA克服陌生人焦虑很有好处。
2、熟悉的人在场:心理学实验表明,当婴儿与妈妈或其他亲人分离时,会对陌生人产生更多的消极反应。所以在让孩子接触陌生人或到陌生环境时,如果有重要亲人的陪伴,情况就会好很多。
3、在熟悉的环境:婴幼儿会觉得家是属于自己的安全领地,在家中更容易面对陌生人。所以父母们可以多邀请亲友或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这将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到陌生人是安全的。
4、给孩子时间:对见到的陌生人说,孩子正处在认生期,请不要马上接近孩子。先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对TA微笑,表示友好,再慢慢靠近,让孩子的警惕与不安全感减弱。
5、多去公共场所:多带孩子到街上、超市、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去,给孩子更多机会见到不同的人与场景,虽然孩子不会与这些人产生近距离接触,但这始终会增强TA对陌生人与陌生环境的适应性。
6、练习说“再见”和“你好”:当与亲友告别时,父母可轻抓着孩子的小手向对方左右挥舞,同时说“再见”,让孩子了解这样的动作所代表的含义。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做出挥手表示“再见”的动作,那么在带着孩子与亲友见面时,父母还可加上“你好”的打招呼动作,让孩子熟悉社会交往的方式,增加他的掌控感,降低他的焦虑。
7、藏猫猫游戏:让孩子学习“物体恒存”的概念(就是即便暂时看不到某些东西,但是那些东西依旧存在)也有助于降低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坐起来,妈妈与孩子面对面,一边用双手掩盖住自己的脸一边问:“妈妈在哪里?”稍过几秒再放开双手,并说:“妈妈在这里!”。也可用毛巾盖在孩子的头上,并问:“宝宝在哪里?”然后掀开毛巾,并说:“宝宝在这里!”
二、恐惧情绪
恐惧心理是婴幼儿普通存在的心理特征,儿童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恐惧表现。这些恐惧的体验,有的来自于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比如,一岁的婴幼儿听到声响过大容易产生恐惧,三岁的时候不认识的小动物突然跑过来,启动了孩子的防御机制,让他产生了惧怕。到了四、五岁,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他们可能由于想象到某些可怕的东西、弄不明白的东西,可能会联系到可怕的事情上,比如黑暗里什么都看不清楚,就认为里面躲着魔*;还有就是,孩子的恐惧情绪,和父母的“恐怖”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老吓孩子说,再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把你抓走。
父母们应对原则:
1、你自己不要表现出恐惧心理,避免孩子受到感染。在孩子面前父母遇事要镇静。鼓励孩子说出他们的恐惧,认识和承认恐惧可以减弱这种情感。要耐心给宝宝解释一些事物的真相。比如说,如果孩子害怕雷电,就不妨给他讲讲雷电产生的道理,面对熟悉的事物,孩子就会少了许多恐惧感。不要嘲笑孩子的恐惧心理。羞辱或惩罚,强迫孩子掩饰恐惧,只会使孩子更紧张。避免孩子接触某种特定的恐惧情境。至少在孩子还没有获得自信心之前不要让孩子接触恐怖情境。如过于惊吓的影视剧、图书等
2、爸爸妈妈学会表现勇敢,做一个好榜样。孩子的情绪受父母影响大,爸妈不妨做勇敢的示范,特别是孩子第一次接触新事物,比如,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爸妈表现出紧张情绪,孩子就会认为狗很可怕,反之,孩子害怕的概率就会小很多。父母既要告诉孩子狗这种动物的习性,又要让孩子了解和狗安全接触的距离。
可以在成人指导下接触小动物,使孩子觉得小动物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消除恐惧心理,总之,要使儿童克服恐惧,应当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达到摆脱恐惧的目的。提供一种孩子可以和他所害怕的东西实际接触的情境。
3、千万不要吓唬孩子,用“恐怖教育“去制止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孩子的恐惧跟想象关联密切,平时爸妈要避免讲恐怖的事,比如:“大灰狼”、“妖怪”吓唬孩子,不听话就关小黑屋,让警察把他逮走,让医生给你打针之类的话。这种恐吓能让孩子一时安静,但是留下了心理阴影,特别是恐吓过度的情况,会让孩子一辈子缺乏安全感。对打针、医生、警察还会产生莫名的恐惧。
可以教给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比如孩子怕黑,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开灯,教一个跌倒的孩子如何爬起来。做到上面几点,你的孩子就会慢慢成熟淡定起来的。其实孩子恐惧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过了一段时间就克服了
三、分离焦虑情绪
随着孩子与妈妈依恋的建立,也开始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也就是分离焦虑。这是因为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恋之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分离焦虑的发展也需要有个过程的,此过程与妈妈和孩子的依恋的建立有关,也与孩子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
我们现在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幼儿园分离焦虑,是指宝宝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适龄宝宝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小班游戏和生活,进而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直接面临着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宝宝会经受分离焦虑所带来的不适情绪。
有分离焦虑的儿童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主要表现形式:
(1)没有亲近人的陪伴,拒绝上床睡觉。
(2)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的梦魇。
(3)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
(4)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当孩子到了一处新环境的时候,如果孩子不熟悉环境产生抗拒的表现,建议要多和孩子呆在一起,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比如第一次去幼儿园,如果孩子不适应,可以暂时陪伴安抚孩子,然后跟孩子约定时间来接。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的特别的不舍,说一些煽情的话,让孩子更加的想要离开新环境。
父母们应对原则:
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环境的时候,家长以下四点要做好:
1、熟悉环境:确定好幼儿园后,家人可以带着孩子在幼儿园里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让宝宝自己去发现有那么多小孩在游戏,跑呀,跳呀,笑呀,产生加入这个集体的愿望,让孩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
2、能力培养:像睡觉、吃饭、穿鞋、入厕等细小环节都要让孩子试一试,鼓励孩子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睡觉等。
3、坚持上学:3岁左右的孩子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离开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新的集体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哭闹、紧张,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让孩子很快适应集体,如果送两天歇三天,或者中途到园看望孩子,都不利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4、家园沟通:利用早来园、晚离园、电话、上网等多种形式与幼儿园老师交流,及时得到孩子的信息。
四、退缩情绪反应
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有3种类型,分别为安静退缩、活跃退缩和焦虑退缩。
●安静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的、安静的探索活动和建构活动,通常是一种久坐不动的独处行为。安静退缩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对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这会逐步发展为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对友谊的建立不感兴趣。
●活跃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一人频繁的、机械的身体运动和功能游戏,以及独自一人的装扮游戏。活跃退缩的孩子实际上是非常愿意与人交往的,但可能因为采用了不恰当的友谊发起方式(例如重重地拍了别的孩子一下),从而遭到了同伴拒绝,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一个独自活动和游戏的方式。
●焦虑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的无所事事行为、观望行为和等待-徘徊行为。焦虑退缩的孩子往往过于
对于孩子的基本要求,比如天寒了需要买棉衣,文具用完了需要补充新的,这样的要求属于合理要求,我们当然要即时满足。即时满足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所需之物是当前必须之用。
对于孩子提出的超出范围的物质需求,尽管你有能力当时可以满足,但考虑到不急需,不必要,可以不用去满足她。当然,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现在不能满足。比如孩子7岁的时候孩子要手机,这个就不能满足他。你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
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权衡怎样做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这样会促进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百依百顺,盲目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或者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均以冷漠对待,都不利于孩子合理情绪的培养。
3、帮助孩子释放不愉快的情绪。
俗话说:“宝贝的脸,像6月的天”。他们的性情极不稳定,常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宝贝情绪不好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诱导他们把目标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愉快起来。
宝贝还不会很好地调节情绪,所以,他会随时发泄不满,冲动后也不易立即平静下来。所以,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宜采取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宝贝,而是应诱导宝贝,并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大多数孩子在与小伙伴玩时会感到愉快和欢乐,因此父母就可以多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在奔跑跳跃,或者游戏比赛中都能很好的释放情绪。
综上所述,情绪智力就是认清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理解并回应他人感情的能力。情绪发展和智力发展一样和脑功能的关系密切,所以要科学地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为建立成年时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