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脉络丛癌(CPCs)是罕见的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好发于幼儿期,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3岁,年发病率为0.3/百万人口。脉络从癌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低级别的脉络丛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CPP)和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不同,它们体积较大、血供丰富,为手术切除带来很大挑战。另外,CPCs还有沿脑脊液循环通路播散转移的倾向。由于这种疾病十分罕见,治疗经验仅限于病例系列分析和个案报道。虽然全中枢放疗(CSI)是许多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CPC患者确诊时年龄较小,脑发育不成熟,放疗危害性较大,故手术和化疗是CPC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努力避免或推迟CSI。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部分研究者采用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支持的大剂量化疗治疗CPC,但此种方法的风险较大,不能明确是否为最佳治疗策略。年至年间,美国StJude医院发起了SJYC07这项前瞻性、多中心、风险适应性临床研究(NCT),主要研究儿童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包括CPC)的治疗。这项研究对CP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并采取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方法
1、治疗方法
SJYC07研究中,若CPC患者存在肿瘤播散转移,则被纳入高危组(HR),无播散转移的患者纳入中危组(IR)。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并根据术后早期MRI评估手术切除范围:全切除(GTR,无残余肿瘤)、近全切除(NTR,肿瘤切除90%)、次全切除(STR,肿瘤切除50-90%)或活检(肿瘤切除50%)。
诱导化疗:所有患者在术后接受4个周期的诱导化疗,每周期28天。方案为:大剂量甲氨蝶呤(5g/m,d1,需亚叶酸钙解*)、顺铂(75mg/m,d8)、环磷酰胺(mg/m,d9,需美司钠解*)、长春新碱(1mg/m,d8/d15)。高危组患者增加长春花碱(1mg/m,d17/19/22/24/26)。自化疗第10天开始,每日注射非格司亭(5ug/kg),直至中性粒细胞数目连续两天超过/ul。若第一次手术未能全切,则在化疗中或化疗后推荐进行二次手术。
巩固治疗:中危组患者接受54Gy的局部放疗。若在诱导化疗后年龄小于1岁,则接受2个周期的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方案化疗,直至1岁后接受局部放疗。高危组患者接受2个周期的拓扑替康(AUC=±20ng/ml*h,d1-5)联合环磷酰胺(mg/m,d4-5)方案化疗。若患者年龄大于3岁,则可接受CSI。
维持治疗:口服化疗药物,共6周期,每周期28天。具体方案为:口服环磷酰胺(30mg/m,d1-21)(第1、3、5周期)/口服拓扑替康(0.8mg/m,d1-10)(第2、4、6周期),联合口服依托泊苷(50mg/m,d1-21)。
图1:研究流程
若患者术后存在颅内积液,则需监测MTX水平并增加亚叶酸钙的剂量。如无禁忌症,则进行脑脊髓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患者的听力损害根据国际儿科肿瘤学会SIOP波士顿耳*性量表进行评估,其他*性则根据CTCAEv4.0进行评估。所有肿瘤样本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集中审核,并对肿瘤和配对的血样进行TP53突变检测。
2、神经认知功能的评估
根据研究方案,在术后治疗前基线、治疗后6个月(维持治疗阶段)和治疗后每年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直至治疗结束后5年。根据临床需要,使用适应患者年龄的工具评估患者智商:BayleyIII认知综合测试(0≤3岁)、StanfordBinet5简略智商测试(≥3岁)或年龄适应的Wechsler测试。社会心理适应和适应性功能由父母对患儿进行评估(BASC-2评分)。如果超过人口平均分数1个标准差则被认为异常。本文分析最近一次的测试结果。
3、外显子测序和甲基化分析
自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肿瘤DNA,并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种系DNA。并检测样本中的TP53突变、拷贝数改变(CNA)。另外,肿瘤的甲基化特征通过无监督聚类分析进行分组,参考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基因表达总库(GSE)的相关分组及数据(脉络丛肿瘤成人亚组、儿童亚组A、儿童亚组B)。
研究结果
1、患者基线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SJYC07研究共纳入13名CPC患者,其中男性5例(38%)。确诊时的中位年龄1.41岁(0.21-2.93岁)。中位随访时间3.97年(0.65-10.34年)。生存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1年(3.12-10.34年)。所有患者均为幕上肿瘤。其中8名患者在确诊时存在肿瘤播散转移(其中7例为影像学确认的转移,1例为脑脊液脱落细胞阳性),纳入HR组。另5名患者无转移性疾病的证据,纳入IR组。7名患者(54%)的肿瘤样本存在致病性TP53突变(突变频率67%-94%),其中4名患者为种系突变。在所有肿瘤中均观察到广泛的染色体臂水平的拷贝数改变,其中11例存在拷贝数缺失,2例存在拷贝数增加。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将11例肿瘤归类为脉络丛肿瘤儿童亚组B,1例归为儿童亚组A,另一例未能分组。
表1:患者的基线特征
2、手术和辅助治疗
第一次手术的切除程度:6例GTR、1例NTR、5例STR、1例活检。STR和活检的6名患者中有3名接受二次手术,并获得全切。因此最佳的手术切除程度为10例GTR/NTR,3例STR。共3名患者接受了脑室-腹腔分流术。在IR组中,3名患者接受局部放疗作为巩固治疗,另2例未接受放疗。2名患者(#1、#2)最终完成全部治疗,1名患者(#4)在维持治疗2周期后选择停止治疗。1名患者(#3)在放疗前进行了2个周期的巩固行化疗,后选择停止治疗。另有1名患者(#5)在治疗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故停止治疗。在HR组中,5名患者完成全部治疗,(#6-9、#13),1名患者(#12)在诱导治疗后大于3岁并接受CSI,1名患者(#11)在巩固治疗后选择停止治疗,另有1名患者(#10)在治疗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故停止治疗。
图3:患者生存和预后的SwimmerPlot图
3、疗效
13名患者中有9名患者在治疗前有可评估的病灶,包括8名HR组患者和1名IR组患者(手术切除程度为STR)。在诱导治疗结束时,2例CR(#6、#8),1例PR(#12),5例SD(#4、#7、#9、#11、#13),1例PD(#10)。2例CR的患者在后续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肿瘤复发。1例PR患者疗效持续。在诱导治疗后SD的患者中,巩固治疗后所有患者肿瘤保持SD,其中2例在治疗结束后保持稳定(#11,#13),3例在治疗结束时达到完全缓解(#4、#7、#9),但#4和#7患者在后续随访期间出现复发。
4、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在所有患者中,5名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其中IR组2名(#4、#5),HR组3名(#7、#10、#11)。所有进展均发生于确诊后18个月内。另有8名患者生存,其中6名患者在确诊后3.97-10.34年无病生存,1名患者(#12)在确诊后3.2年维持部分缓解,1名患者(#13)在确诊后3.12年肿瘤保持稳定并生存。后2名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持续存在异常信号,可能为放疗导致的纤维或瘢痕组织,而非活动性肿瘤。但由于无法进行组织学检查确认,所以仍被认为是PR/SD。所有患者的2年和5年PFS为61.5±13.5%/61.5±13.5%,OS为84.6±10.0%/68.4±13.1%。TP53野生型肿瘤患者共6例,均存活且无肿瘤进展,且与风险分组无关(IR组3例,HR组3例)。而TP53突变型肿瘤中,2例存活,5例死于疾病进展。年龄、性别、风险分组、手术切除范围、是否转移以及是否放疗与患者PFS和OS无关。在生存患者中未出现第二肿瘤,2名存在TP53胚系突变的患者(#6、#9)未接受放疗。
5、*性
在密集化疗阶段(即诱导和巩固化疗)常见骨髓抑制,这也在预期之内。治疗期间患者平均接受6次红细胞输注(0-11次)和5次血小板输注(0-14次)。10名患者存在听力受损,其中4名患者双耳听力均为SIOP3级。在诱导和巩固化疗阶段,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n=7)、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n=2)、食欲下降(n=3)、腹泻/肠炎(n=3)、皮疹(n=2)、呕吐(n=2)、黏膜炎(n=2)和硬膜下出血(n=1)。维持化疗阶段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n=5)、碱性磷酸酶升高(n=1)、放射性损伤(n=1,3级,经高压氧治疗后)。
图4:患者的生存情况
6、认知功能的评估
共有7名患者可在接受智商检测,其中4名患者低于正常平均水平,且明显低于年龄预期。8名患者可接受行为和适应功能评估,其中4名患者存在至少一个方面的损害,最主要的是注意力。
讨论
SJYC07是目前针对CPC患者疗效最佳的一项临床研究,且该研究并未采取自体干细胞支持的大剂量化疗,因此减少了治疗的*性。在TP53野生型肿瘤中,疗效非常显著,所有患者均保持无进展生存。TP53突变型肿瘤的治疗仍存在挑战。本研究中,肿瘤是否转移、手术切除范围和是否放疗均与预后无关,但由于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这些数据仍需谨慎看待。
长久以来研究者一直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CPC化疗方案,POG研究首次报道了辅助化疗对婴幼儿CPC的疗效,该研究对8名3岁以下CPC患者采用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苷+长春新碱方案治疗,并延迟放疗时间,3年PFS为50%,3年OS为75%。但由于大多数患者(n=6)后续接受放疗,所以难以评价该方案对肿瘤的长期疗效。但该研究证实CPC对化疗较为敏感。Sickkids研究利用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方案治疗14例CPC,平均化疗7周期,不联合放疗,5年PFS为53%,5年OS为74.1%。CPT-SIOP-研究将CPC患者随机分为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顺铂两组,5年EFS为28%,5年OS为36%,两种化疗方案疗效无明显差异。后续开展的CPT-SIOP-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仍以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顺铂交替为基础,但由于招募患者数量不足提前结束,2年EFS为35%,2年OS为78%。HeadStart系列研究利用自体干细胞支持的大剂量化疗治疗CPC,3年和5年PFS分别为58%和38%,OS分别为83%和62%。本研究的5年PFS为61.5%,5年OS为68.4%,这表明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非清髓化疗即便不是最佳,也是非劣效且*性较小的治疗方案。
放疗在CPC治疗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婴幼儿患者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对SEER数据库的回顾表明,小于20岁的CPC患者接受放疗没有生存获益。一项对28例CPC和Li-Fraumeni综合征患儿的荟萃分析表明,放疗可能导致生存率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TP53突变型肿瘤存在抵抗放疗的特点,且放疗容易诱发其他肿瘤的风险,这种风险在确诊时小于5岁的患者中尤为突出。本研究中,仅有4名患者接受了放疗。由于样本量过少,难以证实放疗对患者是否获益。但本研究建议,放疗不应作为CPC患者的一线治疗,除非后续研究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证实放疗的益处。
既往研究中,接受GTR/NTR的患者具有生存优势,但本研究未证实此点。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均达到了GTR/NTR,对STR/活检患者,在2-4周期的诱导化疗后进行二次手术。通过这种方式,77%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前达到GTR/NTR。研究者建议应对CPC患者进行积极的手术切除。本研究中,不能确定维持化疗对患者的获益,因为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TP53突变的状态。在8名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中,6名患者存活,而死亡的2名患者均存在TP53突变。由于获益不明,研究者不推荐额外的维持治疗。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是TP53突变型CPC预后较差,这与既往研究是一致的。这支持将TP53突变作为划分CPC风险分组的指标。在确诊时明确肿瘤TP53突变的状态非常重要,原因有三:①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②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案;③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存在TP53种系突变并确诊Li-Fraumeni综合征。对于第三点,识别Li-Fraumeni综合征不仅对患者,对其家庭成员也是十分重要的。既往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分析可区分脉络丛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本研究中11例肿瘤归为儿童亚组B,另有1例归为儿童亚组A,该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类似于aCPP,但有丝分裂指数较高且存在播散,所以更符合CPC诊断。
研究者建议,将新诊断的CPC患者根据TP53突变状态分为TP53突变型和TP53野生型,以便在后续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中进行分层诊疗。应对新诊断的CPC患儿开展相关检测确定是否存在TP53胚系突变。放疗不适用于CPC的一线治疗。在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对TP53野生型肿瘤,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较为有效。对TP53突变型肿瘤,应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AnthonyP.Y.Liuetal.Out